三联虹普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米乐m6官方网站在线登录-M6米乐官网

米乐m6官方网站:三联虹普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2-08-27 15:03:47 来源:m6米乐在线登录 作者:M6米乐官网 分类:产品中心

  公司是国际先进的聚合物成套生产工艺技术提供商,拥有完善的自主基础、共性技术体系及工程化成果转化实力,为客户的高端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系统集成服务。公司聚焦前瞻性高分子材料技术(广泛应用于化纤、工程塑料、膜等领域),长期致力于以工程化为目标的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持续将国内外的合成材料、新材料实验室技术或中试技术,系统转化为具备市场化竞争力的成套工艺解决方案,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参与并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在聚酰胺6/66(PA6/66、尼龙6/66、锦纶6/66)、功能性聚酯(vPET)、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合成材料行业,以及在再生聚酯(rPET)、再生聚酰胺(rPA)、生物基化学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Lyocell)等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工艺及装备技术并积累了大量工程实例,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上述行业头部生产企业提供从方案咨询、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施工管理、集成应用到运营管理于一体,涵盖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一站式“交钥匙”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公司先于行业整合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将工业互联网“端-边-云”协同计算模式有机融入核心装备及产线控制系统,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化纤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V1.0”,加快客户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公司获得包括国内外发明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共计25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产业创新奖在内的多项奖项,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发起单位,国家合成纤维新材料技术服务基地。

  未来十年,对中国而言是关键的十年。外有中美贸易摩擦,内有转型的压力,需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战略窗口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门槛。新经济是中国未来趋势,新经济在目前格局下需要跟两个行业结合,一个是消费升级、第二是进口替代。公司通过近几年的战略布局,成功切入聚酰胺6上游产业链,充分抓住机遇,积极挖掘CPL-PA6产业链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机会,从原料端引领产业链价值提升。公司持续巩固创新基础,发挥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体系优势,推出连续的锦纶6/66纺丝-SSP技术路线,有效提升高端锦纶长丝性能和品质稳定性,促进国内优质锦纶6/66产品供给。公司立足于聚酰胺聚合、纺丝产业环节的技术及市场优势,在尼龙66产业链上下游已经形成自有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布局。公司将积极把握国产己二腈突破的行业拐点,加快尼龙66聚合、纺丝成套技术推广力度。尼龙6/66下游需求差别化、高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将带动上游切片领域的差别化竞争,也将为公司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报告期内,我国己二腈生产技术突破在即,将一举打破国际寡头技术垄断格局。目前,全球己二腈产能约184万吨,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法国及日本三国,主要生产企业有英威达、奥升德、索尔维和旭化成,其中英威达占据全球近60%的产能,几乎垄断了全球己二腈的对外供应。预计自2022年伊始,国内尼龙66原料己二腈技术突破将与10多年前尼龙6主要原料己内酰胺国产化历程类似,有望在国产化后迎来消费量迅速扩张。过去己内酰胺一直大量依靠进口,成为制约我国尼龙6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己内酰胺生产技术的国产化,过去的十年内,国内己内酰胺、尼龙6产能与表观消费量均迅速增长。2011年,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为54万吨,到2020年增长到353万吨,尼龙6聚合产能2011年为194万吨,十年内快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尼龙6聚合产能达到537万吨/年,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尼龙66比尼龙6综合性能更加优秀,但由于己二腈没有国产化,成本高,供给得不到保障,近五年内需求一直在40-50万吨/年徘徊,2020年尼龙66表观消费量约为59万吨,消费量不到尼龙6的15%,随着国产化的到来,未来己二腈的消费需求有望复制己内酰胺发展路径得到快速提升。

  公司预计“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内尼龙6原材料己内酰胺及尼龙66原材料己二腈进入产能集中投放期,推动产业链同步配套发展,未来尼龙产业链价格有望进入长期下行通道,有利于带动尼龙材料消费需求的加速渗透。与此同时,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显效发力,消费结构升级持续发展将增加对尼龙差别化、高端化产品的需求。报告期内,公司与台华新材603055)签署了绿色多功能锦纶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再生差别化锦纶6及差别化锦纶66一体化项目合同,合同金额累计为49,221.20万元人民币。本项目的整体方案实现双方多个层面的合作突破:1、首次形成“锦纶聚合+纺丝+织造+染整”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2、延续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合作,首次打通再生尼龙至纤维循环应用一体化;3、创新的连续锦纶66-SSP及差别化锦纶66纺丝,实现系列化高端锦纶66产品的口替代。4、本次合作的差别化锦纶6、66纺丝项目的实施符合国际化的功能性纤维发展趋势,助力台华新材打造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一体化为主线,以差异化、高端化进口替代为目标的综合竞争力。上述样板工程的顺利落地都将有效促进公司持续提升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推动公司在尼龙6/66领域高质量发展并保持领先优势。

  此外,受益于产业升级、双循环拉动消费市场等国内政策大环境的驱动,公司功能性聚酯新增合同额实现增长。原生聚酯瓶片行业,在消费升级和健康风尚的驱动下,我国瓶装水人均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尤其是功能性饮料和无糖饮料的市场份额增速较快。在全球供应链受阻背景下,中国外贸表现出强大韧性,聚酯瓶片作为刚需消费品,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以上因素有力拉动了国内企业对聚酯瓶片行业的投资。在功能性聚酯工业丝行业,安全带和轮胎为主要下游应用的车用丝的占比可以达到40%,工业丝行业与汽车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涤纶工业丝产品将受益于汽车行业景气度回升。

  全球领先的聚酯饮料瓶同级再生(rPET)循环模式兴起于欧洲。欧盟在2021年7月3日正式执行的《一次性塑料指令》中已明确:至2029年各成员国塑料瓶回收率必须达90%,至2025年塑料瓶须含有至少25%的再生塑料。可口可乐、达能等国际食品饮料巨头也纷纷宣布,到2030年,包装原料中再生塑料的平均使用比例将提高至50%。由于欧洲区聚酯瓶再生技术渗透率高,未被循环利用的废旧聚酯包装资源有限,近年来欧洲资本开始寻求在亚洲投资建厂,亚洲逐渐成为全球再生聚酯(rPET)包装行业的主要增长点。

  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率先在国际上提供了年产万吨级“瓶对瓶”再生rPET工艺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欧盟EFSA、美国FDA等国际主要食品安全认证要求,实现PET同等级复用的闭环回收,在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中具有突出价值,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Polymetrix先后与CircularPETCo.,Ltd(以下简称“C-PET”)及FarEasternIshizukaGreenPETCorporation(以下简称“FE-PET”)签署了食品级再生rPET项目合同,金额累计约为26,186.40万元人民币。C-PET位于日本东京,旨在于推动“瓶到瓶”的再生利用,建立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并在资源循环中创造价值。C-PET由Mitsui&Co.,Ltd(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以下简称“MITSY”)、VeoliaJapanKK(威立雅日本有限公司,简称“VEOLIA-JP”)及Seven&iHoldingsCo.,Ltd.(简称“SVNDY”)联合成立。FE-PET是台湾远东集团与日本石塚硝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由远东集团控股。上述项目均在日本建设,再次印证了亚洲新兴市场的消费升级成为推动聚酯包装材料需求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随着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人均消费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未来新兴国家对食品饮料的消费规模将快速增加,将推动当地聚酯包装材料的产能扩张。亚洲区正逐步成为Polymetrix再生聚酯“瓶到瓶”(rPET)业务开展的主要地区,对公司再生塑料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持。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十四五”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更大成效,发改环资制定了〔2021〕1298号《“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其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废旧服装越来越多,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问题随之日益突显。报告期内,发改环资〔2022〕526号《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与台华新材签署的化学法循环再生尼龙材料项目按计划如期执行,该项目系公司基于国际高端再生尼龙材

  料行业前沿发展趋势的重要布局,采用业界首创的针对锦纶面料(尼龙)的万吨级以上化学法再生尼龙纤维系统解决方案,将锦纶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块、边角料等经过化学法解聚得到己内酰胺单体,利用己内酰胺重新聚合得到高品质纺丝级切片,后经熔融纺丝制备各种规格再生锦纶纤维,真正意义上实现锦纶纤维高值化循环使用的闭环回收。随国内外加大对纺织面料回收的政策力度,且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也相继推出100%再生面料使用的时间表,再生化纤材料正成为全球化纤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项目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循环再生技术体系,积累样板工程案例,进而确立围绕SSP塑料再生技术、化纤纯化学法再生技术,覆盖rPET、rPA、rPP等再生聚合物材料领域的系列成套工艺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为公司顺应国内外塑料及纺织品循环再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积极促进与国内绿色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强强联合。公司与浙能集团于2021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和拓展低碳场景的创新应用;共同为项目工程化提供各自的技术支持;共同探索在塑料循环利用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投资,推动国内食品接触材料的规范回收和安全使用标准,推进食品接触材料可持续发展等。

  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业务受疫情影响逐步减小,国际联合研发条件持续改善。报告期内,公司克服困难,完成了全系产品在化纤龙头企业生产线的现场测试并顺利验收。其中,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之纺丝智能吹风系统已经成功在锦纶6行业实现销售。随着化纤龙头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智能制造应用效果逐步显现。近年来,化纤重点企业正逐步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继承的企业数字化平台,并对于加大智能装备相关投入意愿强烈,展现出迫切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需求。公司依托掌握的行业专业工业知识、工艺机理原理等核心Know-How,正逐步将工艺封装成面向行业的微服务工业APP,配合公司提供的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形成与核心生产机台系统直连,设备间自主协作的闭环控制体系。公司发挥覆盖企业全生产价值链的“一站式”整体移交模式,将智能化产品投放与项目进程有机结合,自新项目伊始,统一规划、设计、集成、调试安装,为客户带来更好的应用效果,实现效益快速增长。

  公司的新材料及合成材料业务,不仅在聚酰胺及功能性聚酯等主要领域的项目开展情况稳健,新增合同额保持较快增长。公司开拓以煤制化纤原料配套发展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已初见成效,并斩获里程碑项目订单。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受益于亚洲塑料回收市场的发展,食品级再生聚酯业绩具备长期成长性。公司看准国内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前景,率先落地万吨级化学法再生锦纶示范项目,对再生业务将产生持续积极影响。

  聚酰胺材料(PA,尼龙,其纤维应用俗称锦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化学性、耐磨性和自润滑性,且易加工等优点,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建筑、电子电气、信息、动力工具、纺织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就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原材料”。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对中国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做出了纲领性指导,鼓励各政府部门将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鼓励各行各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促进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其中,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10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将“聚酰胺纤维、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新型聚酰胺开发与生产”、“万吨级己二腈生产装置”列为鼓励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2021年5月发布的《化工新材料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中,也将“特种尼龙”列入“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

  目前,我国尼龙6材料的主要应用产品是民用长丝(PA6、锦纶6),其产量占比超过了70%,而民用丝的下游主要是服装行业的织造和印染,与其他合成纤维相比,锦纶6具备耐磨性好、轻质柔软、染色性好、吸湿性好、回弹性优良等优势。自2017年伊始,锦纶6行业成长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受益于上游原料己内酰胺(CPL)国产化关键技术突破,己内酰胺产能快速扩张,推动行业结构升级。从原料供给端看,民营炼化项目陆续投产将为锦纶6行业带来大量原料苯,预计将新增产能200-300万吨。此外,煤化工与尼龙6行业也找到了产业结合点。充分利用煤焦化工自身产出的苯、氢气、合成氨等

  副产品,制造高性能尼龙6,资源优势突出,同时循环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公司与平煤神马集团以及山西潞宝集团的先后合作成功打通了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树立了煤化工发展尼龙6产业链一体化的样板。因此,上游原料放量辅之以聚酰胺头部企业纷纷开启的CPL-PA6一体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将彻底打破束缚行业发展多年的原料价格瓶颈,激发尼龙6行业新一轮技术进步,推动尼龙6产业结构性调整,集中度提升。综合来看,依靠原料自给、一体化配套、规模效应和工艺革新,新近投产装置的己内酰胺成本大幅下降,即使与现有配套环己酮的装置相比,降幅也高达2,000-2,300元/吨,低成本赋能龙头扩张优势。未来,伴随规模化技术迭代,己内酰胺边际生产成本还将持续下降,相应价格降低也将传导至下游的锦纶6,极大的增强锦纶6产品在终端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消费需求端看,纺织服装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就是消费升级,具体到锦纶6消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随着中产阶层人群扩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为高端面料支付溢价的购买力,消费者用于衣着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其次,追求潮流与个性的80、90后正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追求更轻便、高端、时尚的个性化服饰,而锦纶6自身的性能又非常优异,极大的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另外,作为锦纶丝主要消费场景的户外运动市场正蓬勃兴起,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参与冰雪运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提出至2025年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未来耐高寒、高强度的户外服用锦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展望未来,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锦纶6产销量均有望实现稳步提升,而成本端瓶颈正被逐步打破,双重利好将极大激发需求,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尼龙6行业预期将实现持续较快速增长。

  我国尼龙66(锦纶66)主要应用于工程塑料和纺丝,工程塑料主要使用在汽车、电器、机械、扎带等领域,纺丝用于帘子布、气囊布等领域,因其在聚酰胺材料中有较高的熔点,同尼龙6相比,更广泛应用于需要有抗冲击性和高强度要求的产品。从全球供给来看,除中国以外的尼龙66年产能约为300万吨,其中英威达产能约占70%,其余主要集中在奥升德、索尔维、杜邦、巴斯夫以及旭化成等几家企业手中。国内尼龙66年产能不足100万吨,除了河南神马等少数企业有配套生产己二胺的装置外,其余企业均需要外采己二胺才能生产尼龙66。从国内下游需求来看,我国尼龙66是个进口依赖度比较高的产品。据海关统计,每年我国进口尼龙66接近30万吨,占我国消费量的一半还要多。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在轻量化和环保节能的趋势下,汽车行业对尼龙66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尼龙66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供需缺口。综上所述,在进口依赖度高、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尼龙66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己二腈生产技术有望在2022年内获得突破,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预计国内尼龙66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爆发。

  此外,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随着人均纤维消费量不断增加,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循环利用意识明显提高,高值化利用途径不断扩展,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因此,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攻坚和产业化发展,主要包括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技术,将成为化纤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课题,也是新商机。

  根据麦肯锡报道,如果塑料需求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30年,全球塑料废物量将从2016年的每年2.6亿吨增加到每年4.6亿吨,使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报告预测,到2030年,多达三分之一的塑料需求将利用以前使用过的塑料生产来满足,而不是由“原始”的石油和天然气原料来满足,届时全世界50%的塑料可以被重复使用或回收,是当今塑料回收率的四倍,这将创造巨大的商业机会。2018年,欧盟发布《欧洲塑料战略》。“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则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加强和加快采取措施减少塑料垃圾,其原则是“提高塑料回收的经济性和质量”。此外,该计划提出了重要的里程碑目标,到2030年,所有投放欧盟市场的塑料包装必须可重复使用或以高值化方式回收。考虑到完成上述目标,塑料的闭环回收获得支持,即将消费后食品包装回收(消费后回收PCR)制成新的食品包装材料。

  近年来,食品级rPET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已被广泛接受,食品级rPET需求大幅增加,有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食品级rPET需求增长将是当下的10-15倍。亚洲大部分地区,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再生塑料都受到严格限制。由于缺少像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类似的“食品等级”定义和监管机构,限制了rPET的交易和增长。日本是唯一一个对食品级再生塑料有监管框架的亚洲国家。不过,现在整个亚洲对于食品接触再生塑料的接受度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2020年,韩国食品和药物安全部修订法律,允许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rPET;泰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启动了审查程序,考虑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rPET和rHDPE。2021年9月,印度政府还修订了《塑料垃圾管理规则》,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再生塑料。事实上,亚洲大多数主要国家和地区的PET塑料瓶回收率很高,如中国和印度的回收率均超过了80%。因此,未来亚洲的rPET资源足以满足需求。与原生聚酯相比,rPET更依赖于本土回收和采购。随着亚洲各地不断涌现新的企业产能需求,出口到欧美的瓶片量将减少,而欧美对rPET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受此影响,亚洲正逐渐汇聚全球rPET产业资源,逐步成为行业资源配置及发展的中心。

  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包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现行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都没有对食品接触再生塑料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与市场准入。“十三五期间”中国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已经超过6000万吨,其中除材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剩余的基本通过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填埋的方式处置,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一定挑战。考虑到全国垃圾分类的逐步实施以及耐用品(如电器电子产品、汽车、建材等)废塑料的报废量持续增加,另外原料价格重心预计走高,提振部分再生塑料加工企业生产积极性,预计2022中国废塑料回收量同比增长10.5%到2,100万吨。其中再生rPET是我国废塑料回收的最大组成部分,占比28%。研究发现,以欧洲主导的领先的PET瓶回收技术是闭环回收、即瓶对瓶回收。而中国塑料回收企业普遍采用的PET瓶回收技术是开环回收,即瓶对纤维制品。开环回收被认为是降级循环,因为PET的价值和质量均会随着回收过程持续下降。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利用率方面,闭环回收的性能均优于开环回收。如果采取闭环回收技术,PET在最终报废处理前可以平均回收5次,而使用开环回收只能回收1次。因此,闭环回收大大延长了PET材料的使用寿命。目前,随着我国PET瓶回收技术的发展,闭环回收将成为未来中国PET瓶回收的主流技术。近年来,国家为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法规,以及塑料回收再生的指导方针。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保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预示着中国的塑料回收战略的正式启动。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再次提出《“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及“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以期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正在对回收食品接触材料进行调研,并启动风险评估方法。可以预见,未来国家对食品接触再生塑料的逐步认可,将会使我国成为全球塑料循环利用得主要参与国,给全球rPET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据统计,聚酯行业全球市场需求每年保持在5%的增速,其中聚酯瓶片、功能性涤纶工业丝、等领域更是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是优质高成长的细分领域。

  聚酯瓶片是环保高分子聚酯材料,具有无毒、无味、透明度高、强度高、阻隔性高、韧性好、可塑性好等特性,通常以瓶片的形式进行销售,由下游包装企业加工成为PET瓶胚、片材等,在软饮料、乳制品、酒类、食用油、调味品、日化、电子产品、医疗医药、现场制作饮品、生鲜果蔬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及良好的应用前景。2020年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约为2,876万吨,同比增长10.07%,继续保持近年来的高增速。从2015年开始,全球瓶级PET市场需求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显示出瓶级PET作为新型的环保性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全球瓶级PET产能分布方面,目前产能主要分布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其中,2020年全球瓶级PET产能分布,中国、北美、欧盟、中东和非洲、北亚、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南美洲、欧洲其他的产能分别35%、14%、10%、9%、8%、7%、7%、5%、5%。未来几年内,世界范围内的瓶级PET新/扩建项目仍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从而推动亚太地区瓶级PET产能的进一步扩大。我国自2017年以来,以万凯新材301216)、华润材料301090)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积极利用全球瓶级PET市场的机遇进行产能扩张。2021年华润材料(301090)、2022年万凯新材(301216)先后登陆资本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1年食品级PET供应有所受限、软饮料等基础需求增长稳定、出口和新型应用领域需求大幅增长,行业整体供需格局持续向好,全年行业价格逐步修复、加工费良好运行。展望2022年,中国新增产能预计仅有重庆万凯二期60万吨,在国内需求和出口的持续增长背景

  下,预计行业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抬升,但需求端新型应用领域快速增长、软饮料等传统应用领域和出口市场的稳步增长,行业需求增速将进一步领先于供给增速,预计全年供应量1,139万吨,需求量1,343万吨,供应缺口将达到204万吨,行业供需结构和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向好。

  涤纶工业丝是指具有高强、高模量、耐磨、低收缩等性能的功能性聚酯长丝。其中,高模低收缩型涤纶工业丝由于具有断裂强度大、弹性模量高、延伸率低、耐冲击性好等优良性能,在轮胎和机械橡胶制品中有逐步取代普通标准型涤纶工业丝的趋势。全球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全球车用涤纶工业长丝的需求持续增长。车用高模低收缩丝基于轮胎更换周期的考虑,其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增汽车产量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而引致的轮胎需求;安全带丝和安全气囊丝主要应用于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生产制造,由于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更换频率较低,其需求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增汽车产量。机遇与挑战下,国内涌现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在2021年疫情考验下国际竞争力初步显现,未来在“内循环”与“双循环”新格局趋势下,优秀龙头企业纷纷制定并实施规模扩张战略。例如,恒力集团(恒力石化600346)600346)于2020年11月发布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在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建设年产100万吨高性能工业丝智能化超级工厂项目和新型纤维研发中心,规模全球最大,智能化水平全球最高。2021年,恒力化纤年产20万吨工业纤维项目当前已全面投产。此外,恒力石化位于苏州本部的年产140万吨工业丝新项目当前也处于项目规划阶段,后续将启动建设。恒力石化的上游炼化、乙烯项目优势明显,中游PTA业务竞争优势不断强化,给其做长、做深和做精下游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也为其进一步扩张涤纶工业丝规模、提升在该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支撑。

  中国化纤行业正处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绿色、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绿色制造可以摆脱对石化资源这种不可再生原料的依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化纤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有助于从源头推动纺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绿色生活,从纤维开始”的消费理念不断推进,绿色纤维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化纤行业从2016年就推出了“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产品覆盖再生聚酯、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其中,Lyocell纤维作为生物基化学纤维、新型纤维素纤维,被誉为人造纤维“皇冠上的明珠”,其原材料来自于植物,可实现生物降解。除了更高的环保价值外,这些纤维还具突出功能优势,包括亲肤性、持久柔软性、丝滑性、增强透气性和保色性等,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重点发展方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重点课题,也是化纤行业绿色制造重点发展的三大绿色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中的核心品种。推进Lyocell纤维核心技术国产化成为了推动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21年6月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及《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政策导向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化纤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不断进化,化纤头部企业智能化装备应用初步实现“机器换人”,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实现“智能化联动”,内外系统协同联动实现数据“精准化传输”,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无人化作业”,在线检测监测实现“精益化管理”等等,这些均有效支撑企业向上拓展产业链、横向打通供应与物流链,向下延伸金融与服务链,助力塑造化纤产业集群新模式,而正由于化纤行业具有集中度非常高的特殊性,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方面拥有先天优势,也将为行业拓展存量市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2022年年初以来,中国国内超预期的新冠疫情多点暴发,中国经济受此影响艰难前行,最终二季度GDP增速实现了0.4%的正增长、上半年GDP增速达到2.5%已经来之不易。幸运的是,6月疫情在上海、北京、长春等地得到有效控制,这些地区又开始积极恢复生产生活常态。在上海,生产、消费、外贸活动均显示边际好转的迹象,由于疫情所导致的经济“至暗时刻”可能已经过去。而放眼外部,全球在各种危机冲突、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也难言乐观。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为此,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论断既说明了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开放外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也说明当下国内市场规模的重要性。未来,若要谋求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内循环将成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和市场。内循环体现在,一个是补短板,保证自身循环可以正常运转;另一个在于提效率,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因此,国内新材料、环保材料等“补短板”领域和以煤化工为代表的“提效率”领域将长期受益。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报告期内,公司在执行项目受到国内新冠疫情的挑战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阶段性影响相对较轻,整体业务开展正常,保障了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且不乏亮点。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338.68万元,同比增长28.3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827.41万元,同比增长25.23%。公司在新材料及合成材料及再生材料业务领域新增订单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为公司后续业绩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直以来,制约聚酰胺产业链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原料价格过高,盈利大多集中于上游环节,但随着近年来己内酰胺大规模产能投放,原料价格不断下降,不仅直接刺激了终端需求,还推动了聚酰胺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下游景气度有望持续获益。报告期内,公司新材料及合成材料业务发展保持平稳态势,实现业务收入35,905.91万元,营业收入增长明显,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在聚酰胺及聚酯领域与台华新材、万凯新材等客户累计新签合同金额总计约8.87亿元。可以看出,己内酰胺原料宽松促进了聚酰胺产业链一体化进程,头部企业积极投资从原料端到产品端的全产业链配套布局,下游纺织企业也在逐步向上游发展,不断提高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核心技术服务领域的聚酰胺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已覆盖从己内酰胺、聚酰胺聚合至聚酰胺纺丝的全产业链范围,在本轮聚酰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将拥有更强竞争力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新兴市场消费升级推动原生聚酯(vPET)订单增长;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在手订单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东南亚、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城市化进程加速、消费产业快速升级,相应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刺激了各领域的消费增长,从而驱动了对原生食品级聚酯包装的市场需求。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在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共有多个执行中的原生聚酯工厂项目,保持了Polymetrix在原生聚酯(vPET)技术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亚洲占全球塑料使用量约50%,Polymetrix再生聚酯(rPET)在亚洲区业务量正逐年增加,使得公司持续高度关注该项技术在亚洲的商用机会。Polymetrix率先在国际上提供了年产万吨级“瓶到瓶”再生PET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符合最高食品安全等级的PET同等级回用的闭环循环,在食品包装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中具有突出价值,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居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业务实现收入约12,667.22万元,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系在手订单尚未达到收入确认条件所致。但值得关注的是,主要受益于再生rPET工艺解决方案竞争力和经营质量提高,再生业务未确认收入金额持续增加至5.93亿元,对板块后续业绩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业务的新产品开展及销售陆续展开,整体业务板块实现收入为1,993.60万元,保持平稳。报告期内,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之纺丝智能吹风系统已经成功在尼龙6(锦纶6)行业实现销售。公司秉持在锦纶6纤维冷却工艺领域的扎实研究,应对锦纶6纺丝各类产品生产场景,尤其在全消光细旦、超细旦、高附加值、高舒适度等品种的新型吹风工艺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针对锦纶6纺丝单体多、成份杂等难点,公司智能吹风系统生产的产品在包括条干、强伸、染色均匀性等主要质量指标中,均能达到常规品种优等品水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智能吹风系统相

  较于常规吹风,节约能耗约30%-40%,同时为纺丝生产线布局提供了多重选择(尤其在采用错位排布时,相同生产规模智能吹风所需厂房占地面积较常规吹风节约20-30%),综合节能减碳效能突出。随环智能吹风系统在化纤领域的横向推广,将对公司工业AI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业务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化工领域,合成高分子材料中“材料”一词代表的就是“性能”,高分子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决定用途。同种高分子材料,不同的分子量和粘度指标,使其应用于“塑料”、“纤维”、“橡胶”等领域。成纤聚合物是能制成纤维的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其中聚酯、聚酰胺占成纤聚合物总产能的90%,高性能成纤聚合物还包括如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等。公司长期从事成纤聚合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是该领域享有与国际技术提供商同等声誉的知名品牌,获得了业内生产企业的广泛认可与信任。公司连续多年在聚酰胺聚合、纺丝领域工程量全国领先并与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多家化纤企业长期友好合作,奠定了公司坚实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口碑。 1、工程业绩和品牌优势 公司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技术大奖。作为公司技术领头人的刘迪董事长个人也获得了包括“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领军人物奖,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等奖项。刘迪是我国成纤聚合物技术领军人物,参与了1980年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合成纤维研究所筹建,该所作为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承担了高分子材料聚合、纺丝及高性能纤维、特种纤维等系列技术攻坚任务。刘迪于1997年-1999年任职于北京吉玛三联纺织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及销售总经理,亲力亲为的推动并促成了1998年仪征化纤涤纶(聚酯)9万吨长丝直纺项目,也是首个技术嫁接项目,并代表技术提供方吉玛公司签约,为后续涤纶国产化技术大发展奠定基础。此后,刘迪于1999年成立三联虹普,带领研发团队打破锦纶的技术封锁,形成的聚合、纺丝成套技术已覆盖国内80%的产能,引领聚酰胺行业从2000年的30万吨/年产能增长至2019年的380万吨/年,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化纤品种。公司控股子公司Polymetrix成立已经近40年,是固相增粘(SSP)专业技术服务商。SSP技术是提升聚合物材料性能的核心技术,应用在聚酯、PBT、PA、PC等材料的热升级过程中,最终产品广泛使用在食品包装、工业丝和功能性服装等消费市场。Polymetrix在品牌和渠道方面享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其新技术EcoSphereSSP已成功应用于目前世界最大的聚酯生产工程。在原生聚酯(vPET)切片领域,Polymetrix与德国巴斯夫、韩国乐天、印度Reliance等国际聚合物巨头有过多起成功项目合作经验,并获得了可口可乐、雀巢、达能等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食品级包装材料安全资质认证;与国内仪征化纤、三房巷600370)、恒力、重庆万凯、恒逸等化纤龙头企业也进行过多次合作,在国内外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再生聚酯(rPET)领域,Polymetrix于2018年与法国Veolia集团合作建设了业界首条年产万吨级的食品级再生PET全流程生产线,该项目最终品牌拥有及产品使用方是法国达能集团;公司于2019年与Envases集团墨西哥公司合作建设全球首条年产5万吨级的rPET-SSP生产线,最终产品直销北美市场。Polymetrix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掌握从废旧瓶子-分拣-清洗-SSP-再生食品级聚酯瓶片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公司,在食品级再生聚酯市场上占据龙头地位,全球市占率达到40%。 2、持续的技术开发与革新优势 公司核心技术集中在聚合反应工程学领域,主要提供高分子材料工艺解决方案。聚合反应工程是以小试放大到工业规模的聚合过程为对象,以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系传递为基础,进行聚合反应器特性的分析和放大设计、聚合过程反应规划和技术开发等应用型基础研究。近年来,公司在成纤聚合物其它材料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并取得样板项目商用落地,标志着公司发展实质性已经进入全新阶段。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及外延并购等方式,不断拓展工艺技术服务领域,从尼龙6到尼龙66、聚碳酸酯(PC)、再生聚酯、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并将沿着新材料、再生材料及可降解材料等国际前沿技术方向持续发展,充分验证了公司在聚合工艺技术研究及工程化放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聚合物工艺技术研发能力分析:①成套工艺研发优势:工艺包(成套技术包)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最优化的工艺包决定产品的竞争力。工艺包编制在发达国家先进工业体系中是一种专业的工程化技术研发方法。工艺包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多个专业、不同学科,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般来讲,工艺包开发及设计主要由研发、化工工艺、工艺系统、分析化验、自控、材料、安全 卫生、环保等专业共同完成。公司核心团队具备成熟的工艺包编制素养,积累了大量基础物性及工艺原理,可以在工程化技术研发前期清晰界定多专业技术边界,定义研发核心与技术难点,规避研发失败风险。得益于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获得越来越多要约研发项目,跨技术领域拓展持续加速。 ②关键装备集成优势:国际化采购的供应商体系是支撑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往往核心设备无法采购成为制约技术实现的重要原因。国际化非标准设备采购不只需要渠道情报、国际信誉背书,更注重购买方的知识产权所属权。通常情况,购买方需要提供完备的工艺参数要求且专利归属权清晰,非标设备厂商才会接受订单,因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包成为重中之重。 ③工程化系统集成优势:公司核心技术溢价来源于专利专有技术转让价值,公司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生产线,并以最终产品质量作为项目验收标准,有别于与国内传统工程总承包以设备联动开车为验收标准,具备更强竞争力和附加值。 3、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技术资源整合优势 公司在推进行业工业互联网发展方面,不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并于行业内率先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实施路线及配套解决方案,确立了公司在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 公司与世界顶尖化纤设备制造商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共同成立控股子公司三联虹普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联数据”),致力于携手开拓化纤行业智能制造新市场。基于双方长达18年的战略合作基础,发挥各自在化纤行业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中智能化硬件(专业机器人研发与厂区自动化集成)及数字化软件(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两大主线,为化纤全领域的新增和存量产能提供专业定制化解决方案服务。 公司与华为云战略合作,打造了化纤行业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化纤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V1.0”,旨在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端-边-云”协同计算模式有机融入化纤行业核心装备及产线,搭建人机业务闭环,推动化纤产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公司的智能体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实时接入全球超过10万台套高价值、精密复杂的化纤生产设备的在线生产数据,适配化纤行业80%以上大、中、小型企业。方案提供“1柜+1屏+1平台+N应用”的软硬一体产品组合,构建了化纤产业链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连续、高速、高效、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优化的绿色生产系统,实现工厂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排放等信息数字化采集监控,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复杂工艺场景分析,形成落地的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工厂能效、水效、资源利用率等绿色制造水平。 4、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优势 公司是典型的轻资产技术驱动型商业模式,核心技术人员引进与培养一直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公司施行的员工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三期成功行权及解除限售,员工获得了很好的股权收益,充分体现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效果,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全球经济动荡,终端需求萎靡致行业发展持续放缓的风险 全球疫情仍在继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化纤行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公司作为我国化纤及原料行业工程技术服务的领导者,业务发展与国家经济及世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因此,行业未来的发展速度如果出现超预期的放缓情况,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带来潜在风险。应对上述局面,一方面公司将继续横向、纵向完善技术布局,构建更加全面的产业链经营格局。同时,公司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开拓优质的潜力客户资源,并引导每个客户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差别化产业链技术发展路线,与客户培养长期健康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投入研发资源。通过OT与ICT的深度融合,实现对行业规模庞大的存量产线的智能化赋能,进而不断提升公司服务的科技附加值。通过市场与技术两条腿走路,公司将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整体盈利能力。 2、全球供应链紧张导致业务收入因项目结算周期波动的风险 中国作为世界化纤大国,行业发展正经历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周期,即供求关系的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适度发展期。行业结构性调整带来的产能进一步集中化造成了公司业务集中度逐年提高的格局。与此同时,公司收入结算模式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在定期报告时点根据各项目完工程度确认相应收入成本,各报告期时点会因所执行项目不同而有所波动。 受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及战争影响,公司短期业务收入存在因项目结算周期波动的风险。尽管国际面的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松绑,但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叠加当前的战争格局对物流及供应链的影响,公司在执行项目的设备交货周期以及未来新项目的预计执行周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延长,并可能出现运输费用上涨、进口设备清关效率下降等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各地防控措施差异,公司客户在建项目进度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原辅材料供应不稳定,也可能延误 公司的项目执行进度。针对上述风险,从短期看,公司将高度关注全球疫情走势,强调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执行力,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中断做好替代方案。此外,公司将充分发挥3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拟仿真软件的能力,搭建工程数字孪生模型,提升项目执行效率。从长远看,公司将积极开拓新客户群体,保障在手订单量的增长,逐年提高业绩整体水平。 3、商誉减值及外汇风险 公司收购Polymetrix形成商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要在未来每个会计年度末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未来标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没有达到预期,则公司会存在计提商誉减值的风险。针对该风险,公司积极帮助Polymetrix开拓中国市场,通过在战略、市场、供应链、人才、管理等多个层面相互协同,增强Polymetrix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竞争实力,提升其盈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Polymetrix业务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日常运营中涉及人民币、瑞士法郎、欧元、美元等多种交易币种,公司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后,上市公司合并报表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未来随着瑞士法郎、欧元、美元等币种之间汇率的不断变化,可能给公司未来运营及经营成果带来汇兑损益风险。针对该风险,公司需要及时安排汇率波动对冲工具。 4、技术变革导致的业务波动风险及核心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是典型的轻资产技术研发驱动型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是公司的生命线,维护技术团队尤其是核心研发人员的长期稳定是公司竞争力的必要保障。就未来发展而言,公司立足于国际水平的工程技术服务模式,掌握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协同研发生态体系,强调“产学研用”一体的工程化转化能力,均是保持专有技术及工艺解决方案在主要服务行业国际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公司持续关注聚合物材料及原料技术的产业化演进方向,并积极投身于行业前沿课题(如大容量聚合、均化装置,生物质材料生产工艺,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开发等)的研究中,谨防技术变革导致公司核心技术落后的风险,保持公司工艺技术及装备技术的领先优势。此外,公司针对技术团队流失风险,利用资本市场优势,采取多种模式奖励激励措施,实现核心团队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协同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范围涵盖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起到了稳定公司组织结构、促进团队业务发展的效果。

  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 近期将启动相关合作 建立对等互利合作安排 有望解决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20.91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多头行情中,目前处于回落整理阶段且下跌有加速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2-03-31)增长1724户,幅度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