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高伟 王鸿云 通讯员 孙康波)一张薄如蝉翼的“纸”,不仅仅具备绝缘、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还能应用于风电、特高压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张纸上天能助力航空飞行,下地能护航高铁飞驰,是航空航天、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无法替代的特种纸基材料。
将时间的轴线年代。国外公司成功开发出间位芳纶纸,由此垄断了整个国际市场。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做芳纶纸相关研究,开展了大量研制工作,但因技术、原料上的困难,直到20世纪末也没取得实质进展。
国之所需,吾辈所向。在烟台,有这样一个团队,怀揣“以纸报国”的初心梦想,不计得失,埋头苦干,在国内首次突破芳纶纸工程化制备技术,实现芳纶纸的产业化生产,化解了国家重点项目被“卡脖子”的风险。
他们十余年如一日,深耕芳纶纸这一细分领域,心无旁骛搞科研,推出了高性能芳纶纸系列新产品,补足了芳纶纸上下游产业链短板,为我国新材料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年间,团队以“纸”报国,从岌岌无名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纸”上家国的特殊情怀。
11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开发区经济园区的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区,倾听民士达人的逐梦故事,感受他们跃然于“纸”端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60年代,受国外公司的市场垄断,国内芳纶纸‘一纸难求’。这一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工业、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产业的发展。”民士达创新团队技术带头人王志新和记者说,2003年开始,泰和新材开始组建团队希望能攻克这一难题。“那会儿只有一个念想,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芳纶纸。”
从“0”到“1”的艰难,超乎想象。当时市场被外方高度垄断,没有现成的资料、技术能学,只能靠着自己一步步摸索、探究。更让团队感到头疼的是,从国外高价购买的设备,根本没办法匹配现实生产的基本工艺要求,只好自己动手,从改造设备开始,一点一点研发,一点一点试验。更难的,还是缺少专业人才。“企业内部懂得芳纶纸技术的人非常少,招聘来的高品质人才磨合一段时间,都因为看不到希望而离开了。”王志新含泪开了句玩笑说,团队组建之初,真的是一帮“泥腿子”不分昼夜趴在实验室里,靠着一次次的失败与摸索,艰难前行。
转机,出现在2007年。首条500吨芳纶纸中试线投产。“我们做到了!”当时不足十人的小组成员在生产车间欢呼雀跃,喜极而泣。
然而好景不长。受市场垄断、成本占比低、替代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首批投放市场的芳纶纸市场并不“买账”,更未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面对挫败,这支从不言败的团队重燃斗志,继续夜以继日的吃住在车间,历经数百次推倒重来,试验出来的数据指标慢慢的变好,纸的形态也慢慢变得稳定。
“那几年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睡个囫囵觉,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被突发状况的电话叫醒。”烟台民士达特种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静回忆说,团队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见过夜里十二点的星星,也见过凌晨四五点的朝阳。“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你并不知道眼下走的路是不是正确,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时时刻刻都如履薄冰”。
凡自强不息者,终会成功。2010年,团队研发出的芳纶纸性能日趋稳定和优越,民士达成功成为全世界自动化头部领先企业的全球供应商。自此,国际市场的大门向民士达敞开。
2016年,民士达第二条芳纶纸生产线成功下线,生产的芳纶纸“宽幅”超越全球同种类型的产品。……
一路披荆斩棘,民士达团队逐个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相继开发出间位芳纶纸、对位芳纶纸等系列新产品,实现了千吨级芳纶纸的产业化生产。其中,民士达metastar®芳纶纸的成功问世,一举打破了外国企业的独家垄断,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二个能够生产芳纶纸的国家,同时也奠定了民士达在国内芳纶纸行业的开山鼻祖地位,开创了芳纶纸国产化的新纪元。
习曾强调,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夯实制造业产业技术、产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三大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基础。民士达创新团队始终高举创新旗帜,用实际行动践行要求,在国内供应链体系中站稳了脚跟,在“为国担当”中成就自己。
看航空航天领域。民士达芳纶纸早在2009年就实现了国家某机型的列装,后来陆续在其他机型中获得批量化应用,并成为其独家供应商。为减轻飞机的每一克重量而奋斗,是全球航空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民士达创新小组成员的梦想。
有了该项目的成功应用案例,创新团队又将目光瞄准了商用飞机、无人机等领域。然而,即便是团队在电气绝缘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在准备进军某国际航空项目时,也面临挑战。
“为生产出对方要求的高标准航空蜂窝基材纸,民士达投资两千多万元对生产关键设备做升级,兴建芳纶蜂窝纸实验室。民士达还成立了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的科研攻关小组,聚力难题攻关。一天下来,来回穿梭于实验室与生产线上,一身衣服不知道要被汗水打湿几次。”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再重新来过,重新监测……回忆起当时的攻坚场景,孙静几度哽咽。
历经六百多个日夜,两百多次实验,近万次的产品测试,团队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关键设备的微弱共振对产品的机械性能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经过公司系统性改造,民士达最终掌握了这一国际前沿的尖端技术。眼下,民士达研发出的航空蜂窝基材纸,已成功通过全球5家航空公司实验车的检验,并应用到国际主流航空公司的飞行器上。
对标一流,永不止步。为攻克“材料结构致密分布均匀”这一技术难关,研发团队耗时数年,不断促成产品迭代优化,终于在2016年打造出国内唯一一条高性能多叠网湿法抄造装备,创新性地提出了低温增塑热压技术,取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实现项目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的同时,使得产品整体性能指标比肩国际产品。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儿,创新团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顺应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民士达又将芳纶纸独特的理化性质和超高强度直接应用于光缆结构中,提高和改善光缆的应用性能,助力未来5G基站的安装与部署。
十多年来,恪守初心,民士达团队矢志不渝研发创新,陆续推出间位芳纶纸、对位芳纶纸、芳纶层压板等三十余个系列近两百种规格,并针对不一样的应用领域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研发出高阻燃等级芳纶纸、高模量对位芳纶纸、高导热高耐电晕芳纶纸、高耐热高绝缘芳纶纸、高强轻质耐腐蚀芳纶纸等定制产品。同时,围绕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开发了低氯产品,氯含量比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低70%以上,最终完美实现了芳纶纸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三次跨越式发展。
创新不停,变革不止。11日上午,记者走进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一楼展厅,这张薄薄的芳纶纸已被开发出31个系列、100多种规格,大范围的应用于电气电子、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此时的民士达团队,聚集了国内芳纶纸行业的专业优秀人才和诸多身怀绝技的技术能手,将技术创新深深地嵌入团队创新链条。如今,团队关键人员将近三十人,创新团队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张峻华创新工作室”,就是这里面一个典型代表。2013年,制浆造纸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峻华,成为民士达创新团队的第一名研究生。同年,“张峻华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集合了芳纶纸生产一线工艺、加工、质检以及设备、仪表等各个岗位的优秀人才,从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班组长、普通员工,专业涉及计算机、自动化、电气、仪表、制浆造纸等诸多领域。团队发挥集体力量进行课题攻关,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团队共取得授权专利26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1项以及企业标准2项,完成技术创新成果25项,并向成绩突出的创新成果发放奖励,采纳合理化建议79项,组织并且开展岗位技能竞赛28次。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放到民士达创新团队上。一路攻坚克难,团队先后捧回“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第十八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行业专利优秀奖”1项等。
自主创新的基因,早就融入了这支求新、求变、求实创新团队的血脉。在民士达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刚刚组装完毕的纸基柔性综合试验平台。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平台由团队对2007年投产的芳纶纸A线的制浆、纸机、热压等各工序进行系统升级改造而成,目前是全球唯一同时兼具斜网、长网以及圆网三种成形器的纸基柔性综合试验平台,将大幅度的提高民士达的研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摸索更多的先进工艺、开发更多的功能性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全进口的“庞然大物”,如今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除了一小段流程外,全部实现国产化改装。这其中,自主创新的骨气和魄力,熠熠生辉。
全员参与、创新驱动、赋能发展——有数据统计显示,民士达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创新费用的投入,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研发投入金钱分别为789.40万元、1207.04万元、1352.26万元,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公司经过长期的自主研发,现已成功突破芳纶纸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纤维分散、复合成形、高温整饰等关键技术,向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迈进。
臻于至善,展望未来。随国家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及新基建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对芳纶纸基材料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也慢慢变得高,民士达团队将以更多的创新举措,为我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电气工业等国家战新产业及重点项目提供关键材料 自主保障。
以纸报国,谱写新篇。未来,民士达创新团队仍将紧跟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以更积极的姿态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5G通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用芳纶纸基材料研发技术和产品落地,全力打造高性能芳纶纸基材料国产品牌,不断谱写芳纶纸民族工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