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所有资料都是自己现场实际拍摄的,感悟也都是个人的,所以如果有遗漏或者错误本人愿意一起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改正。感谢公众号运营方小黄人工业互联的倾力协助)
最近无聊把从2017年到2025年这期间这期间的环保政策整理下,随后把一些失败的政策写出来。让大家都互相借鉴一下,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怎么回事,我只能说你活该走错技术路线,活该你没钱进行下一步生产了。(以下均来自于豆包AI,不代表本人意见)
西大驻华大使馆自2011年起发布馆区PM2.5数值,引发了东大社会对空气质量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快了PM2.5这一专业术语的普及。(理论上这就是一个坑,奈何有很多大侄子)
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要求,某部每月对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排名,并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 。2018年7月起,排名范围扩大至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每月发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20个城市和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20个城市名单,每半年发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名单 。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2015年发布的。2015年2月28日,该纪录片在优酷、人民网等平台上线分钟,柴静通过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展示了多国实地治污经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对东大整体而言,促使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动各地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起的产业,有利于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河北省来说,影响更为显著。河北是工业大省,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占比较大,空气质量排名促使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与升级改造,同时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服务业。
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排名强化了各地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带动了环保产业需求量开始上涨。全国范围内,环保设备制造、环境监视测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等领域迎来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省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本地环保企业获得更多项目机会,同时也吸引了外地优秀环保企业入驻,促进了环保研发技术与应用推广。
影响区域投资环境:良好的空气质量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质量排名靠前的城市更易吸引人才、资金和优质项目。对河北省而言,部分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在招商引资时曾面临很多压力,促使其加快改善环境质量以提升吸引力;而像张家口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在发展冰雪产业、旅游业等方面更具优势,吸引了更多相关投资。
增加企业治理成本:从全国来看,部分污染企业为达到排放标准,需投入资金用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增加了公司制作成本,短期内对企业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河北省的许多企业同样面临此类情况,一些中小企业因难以承担高额治理成本而面临困境,甚至被迫关停,但从长期看,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倒逼技术创新:为改善空气质量排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研发技术投入。全国层面,催生了一系列先进的废气处理技术、监测技术等。河北省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助于提升公司生产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于此签署了该协定,创下国际协定开放首日签署国家数量最多纪录 。
东大2020年9月22日明白准确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承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受能源危机、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部分欧美西方国家推迟了碳中和、碳排放相关时间点,具体如下:
德国:2022年8月4日,德国下议院撤销了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业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中和的法案,允许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天然气进口以及燃煤和燃油发电机组共同进入电力市场。其原本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100%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因能源供应问题,该目标被推迟,但仍坚称2045年碳中和的目标不会改变。
丹麦:2022年8月22日,丹麦哥本哈根市长安诺生宣布,该市放弃在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过,丹麦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并未改变。
英国:英国曾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在2023年宣布推迟燃油车禁售计划,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这一决定受到汽车制造业和工会的压力,认为过快转型可能会引起失业和产业外流。
美国 :美国气候政策波动较大,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4月再次加入。2024年11月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又启动退出《巴黎协定》进程,其碳中和相关目标面临较大不确定性。2025年通过《大美丽法案》。
此外,法国重新开启火电厂,奥地利重启火电厂,荷兰解除对本国火力电厂容量运行的限制,希腊推迟火力发电厂退役时间并加大煤矿开采力度。这些举措虽未直接推迟国家层面整体的碳中和时间点,但也表明其在碳排放控制上有所倒退,对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了负面影响。
截至2025年8月7日,已排到第14批。2025年8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启动了第十四次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作业,计划在截至25日的期间内将约7800吨核污水用海水稀释后排海。东电计划2025年度内分7次排放,总计排放约5.46万吨。
空气质量排名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之间有密切关联,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但聚焦的重点和实现路径不一样,具体关系如下:
空气质量排名:主要聚焦于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如PM₂.₅、PM₁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的浓度水平,通过对城市空气质量的量化评估和排名,倒逼地方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直接改善公众呼吸健康和环境质量。
- 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控制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如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业升级(如降低高碳产业占比)、技术创新(如碳捕集利用)等,推动社会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二者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经济的绿色竞争力,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源头治理的重叠性:许多高污染行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火电等)既是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推动这一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如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火电行业脱硫脱硝),既能降低污染物排放以改善空气质量排名,也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结构调整的共通性: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赖、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是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燃煤污染)和实现碳减排的共同关键路径。例如,燃煤电厂的减排改造或替代,既能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排放,也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政策机制的协同性:空气质量排名形成的倒逼机制(如地方政府考核、产业限制),客观上会加速高碳产业的淘汰和低碳技术的应用,间接推动碳达峰进程;而“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产业升级,也会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空气质量提升。
短期与长期:空气质量排名更侧重短期(月度、年度)的污染浓度改善,直接回应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切;“双碳”目标是长期(数十年)的系统性转型,需要更宏观的能源、产业、技术布局。
局部与全局:空气质量排名聚焦城市或区域的局部环境治理;碳达峰、碳中和则涉及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家乃至国际层面的协同行动,但二者通过区域治理(如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全球减排形成联动。
综上,空气质量排名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期抓手”,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二者在源头治理、政策协同、目标导向等方面深度绑定,共同构成东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上均为豆包AI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个人建议各位看下时间线就行了,里面的内容就没有必要抨击了。
还是那句话,说再多空话,说再多理论的话,不如去实际走下,也许你会得到更多,做总比说好。我只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去做好,然后让事情回归他本来的面目。
如果对你有所启发,我们大家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探讨。但是辱骂的话就算了,没空回复的,还有环保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别介意,我说的都是实话,这些都是给业主看的。仓促之间写的,也没有检查,如果有错误欢迎指出,下次还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