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做好疫情防护的情况下,继续积极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障年度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大通信和能源两大核心产业的战略投入,提供行业领先的海上风电、海洋通信、光通信、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储能等产品与解决方案,具备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全球化产业与营销网络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和能源两大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71亿元,同比增长27.44%。在“新基建”“碳达峰、碳中和”等背景下,得益于国家海洋战略加速推进、海上风电等海洋和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电网建设的稳步推进,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带动相关业务保持了较快增长,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智能电网业务收入169.95亿元,同比增长30.09%;海洋能源与通信业务收入57.52亿元,同比增长73.56%。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内部运营成本管控,期间费用率明显下降。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6亿元,同比增长35.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55亿元,同比增长70.29%。
2021年,受惠于国内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的兴起,5G产业链主要环节加速成熟,5G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通网向更大流量迭代带动光模块、光纤光缆新的需求增长;同时随着海外需求的逐步提升,公司海外产业与市场布局的效果凸显,公司光棒、光纤等主要通信产品的产销量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但由于前几年国内光通信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2020年光纤光缆集采价格同比上年大幅下降,2021年执行的光纤光缆价格已到了极限水平,导致公司2021年光通信板块营业收入较上年仅增长约5%;叠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同期部分原辅材料价格快速上升,光通信业务毛利率水平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随着双千兆网络建设等带动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光通信技术加快迭代升级促进行业产能结构优化,光通信行业生态持续改善,2021年下半年以来,运营商招标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采购规模和价格均较上年实现较大幅度上涨,2022年光通信业务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公司中标中国移动600941)通信有限公司“2021年至2022年普通光缆产品集中采购”项目,中标金额约为1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绿色光棒生产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挥成本、环保与质量的综合优势,以工业互联网为依托,应用大数据平台持续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并通过在超低损耗光纤、激光光纤、多模光纤等产品的市场应用,助力5G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球通信网络领域行业领先地位。
面对光通信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公司积极应对行业调整变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5G“新基建”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聚力拓展5G通信与数通领域前沿技术产品与应用,实现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硅光模块未来市场应用前景广阔,2021年,公司成功发布量产版400GQSFP-DDDR4硅光模块并给国内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设备商送样,客户端的测试认证正在进行。此外,在2021OFC光纤通讯展览会上,公司发布并展示了基于EML的800GQSFP-DD800DR8可插拔光模块,公司已于报告期内开放早期客户评估并将积极推动其量产化工作。
此外,公司还入选了中国电信60172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T比特级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工程(400G高速光模块、100G高速光模块)项目和“低功耗高集成度高性能100G光传输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工程(100G、400G高速光模块)项目,成为这两个项目100G、400G光模块唯一提供商。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引擎,为能源电力工业提供了“弯道超车”、抢占世界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国家“新基建”背景下,公司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求,抢抓机遇、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整合与创新,加大新市场、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报告期内,公司海底电缆、海上风电工程业务、特高压产品均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在全球能源互联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持续提升。
面对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需求,公司已形成了从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到工程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公司拥有完善海上风电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能力,形成了从海底电缆研发制造、运输、嵌岩打桩、一体化打桩、风机安装、敷设到风场运维的海上风电场运营完整产业链。
2021年,公司刷新了超大直径III型嵌岩单桩钻孔施工记录。5月,公司“华电稳强”号风电平台项目组在广东阳江海域创造了中国海上风电大兆瓦机组单月单作业面安装新纪录。6月,公司成功交付了国家电投220kV(3*1000㎜)大长度、大截面海底电缆,这是国内首次完成大长度(40公里以上)、大截面(1000㎜)三芯220kV海底电缆项目的生产交付。10月,公司在越南市场的首个海底电缆EPC总包项目48MW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顺利投运。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于自有敷设船舶助力越南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同步执行,各项目均如期完成并网工作。2021年,公司为华能、国家电投、龙源、中广核、三峡、粤电、浙能等能源商提供了从产品到工程到运维的全方位服务。2021年10月,公司中标国家重点工程(岸电项目)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底电缆和附件采购及施工敷设”项目,中标金额为13亿元。
在海上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司不断提升海上风电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整体实力。公司持续中标国内外海上风电项目体现了公司在海洋能源领域的综合技术实力,截至2022年3月,公司合计拥有海底电缆生产、敷设、风机安装等海洋能源项目在手订单金额超30亿元。公司将继续围绕国家“海洋强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助力全球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建设,继续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着力海洋产业链平台构建,不断提供具备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洋能源互联系统服务商。
随着国内以特高压为主的电网建设再次提速,公司持续强化在高压电力传输领域的市场地位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压测试研发中心,配置超高压直流耐压测试系统、超高压串联谐振局放耐压测试系统等全套带载试验能力,标志着公司具备了目前国际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1000kVAC和±1100kVDC的电缆系统电气型式试验的超级试验验证能力。
在电力特种产品方面,公司除了在电网市场继续发力,通过差异化市场竞争,重点向特种电缆分布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筑、轨道交通、新能源及电气装备等市场深度转型,在细分特种电缆领域寻求突破。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已成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公司正围绕绿色建筑业务,以创新创造释放品牌新势能。
2021年12月,公司分别中标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22年至2023年电力电缆产品集中采购”项目中的通信用电力电缆和建筑用380V电力电缆,中标金额近20亿元。截至2022年3月,公司陆缆相关累计在手订单超75亿元。
公司将继续全面展开与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等各大输配电、发电能源商在综合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在国网、南网的市场地位,同时做好新能源、轨道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市场开发,推进公司向能源互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
公司围绕“海洋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紧紧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机遇期,持续加大对海洋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投入,实验室以发展海洋通信、海洋观测、水下立体观测以及海洋工程与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行业前沿技术为研究发展方向。公司继续深耕全球跨洋海缆通信网络建设业务,已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海底光缆、海底接驳盒、Repeater、BranchingUnits研发制造及跨洋通信网络解决方案(桌面研究、网络规划、水下勘察与施工许可、光缆与设备生产、系统集成、海上安装沉放、维护与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公司。
根据产业战略发展规划,也为进一步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对海洋通信、海洋观测板块股权架构和资产的优化整合,并成功引入了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CPE源峰、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三家战略投资者,以提升公司海洋通信、海洋观测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通信、海洋观测科技型企业。公司将加强产业内各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并将根据资本市场的政策与条件,积极寻求与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继续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截至2021年末,公司全球海底光缆交付里程数已累计突破50,000公里。海底光网系统被誉为通信领域“金字塔的塔尖”,海洋光电传输产品和系统是全球公认的一项技术难度高、产业领域覆盖面广的大型系统工程。公司“超长距大容量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深海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制,为国家构建自主可控安全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公司克服海内外疫情和全球交付资源短缺的双重影响,稳步推进并按时保质交付了包括菲律宾CDSCN、SCIP-IStage1、海南香港H2HE、马代兰卡MSC等重点项目。其中,海南香港海缆快线纤对中继海底光缆系统,同时也是海南省首条国际海底光缆系统。
市场拓展方面,2021年至今,公司在亚太、拉美、非洲等区域持续中标、签约超22亿元人民币;包括SEA-H2X大型中继联盟海缆项目、巴西石油海缆通信项目等。2022年初公司携手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为其设计和建造Maha海上油气平台海缆通信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大容量、高可靠性中继海底光缆网络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连接了巴西东南部海上油田的29个作业平台;
也标志着公司在全球海上作业平台通信网络领域取得了产品技术和设计建造上的新突破。海上油气平台应用场景亦是公司海底通信系统重要场景。
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持续优化跨洋海底光缆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可持续交付的能力,以丰富的全球跨洋通信项目管理经验为基础,坚定不移的打造精品网络工程,通过与运营商、ISP合作推动新业务模式。公司在手订单充足、重大项目交付有序推进。
由公司投资的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全长15,800公里,通过连接中巴跨境陆地光缆,PEACE海缆系统将成为连接中国和非洲、中国和欧洲距离最短的海底光缆路由,并大大降低时延,极大满足中国到欧洲、非洲快速增长的国际业务流量需求,促进中国国际海底光缆的发展。
在建设进度方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继续推动。在前期陆续完成骨干线路登陆合作开发的基础上,报告期内积极开展和推进相关海底光缆、设备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登陆站设备安装和测试、海上施工等工作。其中,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埃及-法国两段预计将于2022年年中投入运营。
市场营销上面,公司利用现有国际化营销网络,继续加强自主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运营商,与国内外主流运营商签订业务合作或带宽销售协议,并加大拓展力度。截至2021年末,公司签订了合计达7,000万美元的预售订单。
该项目成功实施后将实现公司从海底光缆生产制造向海底光缆系统运营的延伸,进一步推动公司光通信产业从“制造型企业”向“平台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转型。
当前我国城市正处于新旧治理模式交替,城镇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阶段,智慧城市的出现和建设发展顺应了我国政策、社会、技术和实践背景。随着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不再只是信息互联网化,而是人工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集合。公司充分发挥在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领域的产品及系统集成优势能力,聚力在智慧水利、智慧城市工控信息安全以及智慧城市ICT基础设施领域发展;收购华海通信后,进一步提升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设计与信息系统集成及项目管理能力。
2021年,公司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的智慧城市业务布局,逐步建立了以东莞、深圳、天津为代表的业务根据地,深入建设全面的项目运作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精耕细作。报告期内,公司在广东、深圳、陕西、天津等地签约多个项目,在手订单充足;报告期内,各项目按计划交付,营业收入同比继续实现大幅增长。公司在提升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设计与信息系统集成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同步关注和加强重点行业智慧解决方案的基础能力建设,明确了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三大行业方向,聚焦产品、解决方案及交付能力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智慧城市集成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城市智慧化发展。
2021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21年10月以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关于普通光缆产品等集采招标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其中中国移动采购规模较2020年增长约20%,光缆价格较2020年上涨超50%,行业生态趋于修复,供需关系持续改善。光纤光缆行业发展将受益于国家整体网络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随着5G网络的建设及千兆光纤的升级,光纤光缆有望迎来新一轮需求。同时,在疫情背景下,以及各国政府重拾对通讯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视下,大规模资本开支规划频出,全球光纤部署有望持续加快。光通信行业已从低谷期触底反弹,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
根据SubmarineTeecomsForum统计显示,在国际通信中,国际光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全球99%的国际数据通过海底光缆进行传输。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质量、高清晰度、低价格和安全可靠等优势,成为当代全球通信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国际间主要的通信手段。据统计,全球40%的海底光缆是2000年前后建设的,已经逐步进入了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需要升级换代。万物互联需要将大量数据进行更高效的传输,对海底光缆带宽及传输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革新的万物互联将会通过促使网络运营商建立新的数据中心。因此,未来几年,数据中心互联及互联网带宽需求将持续增长,全球海底光缆将进入一个新旧更替的时期,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
电力电网市场投资稳健增长。“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电网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工程建设还将加快推进。2021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新增的跨区输电通道将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将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5600万千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为特种电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除在综合能源领域发挥重大作用,智能电网传输产品有望于新能源、轨道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随着《巴黎协定》提出2050年碳减排目标后,各国能源转型进程有序推进,全球新能源确定性需求持续抬升。其中,海上风电覆盖面积广、资源禀赋好、输送成本低,发展潜力巨大。全球海上风电布局整体加快,世界各国相继确立海上风电远景目标,将海上风电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我国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海上风电行业发展潜力大。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3.06GW,累计装机约9GW,新增容量占全球新增一半以上。2010-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复合增长率为50.58%,处于高速发展期。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用电和经济大省分别制定了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链提升计划。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16.9GW,累计装机量约26.39GW。我国新增装机规模连续四年领跑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越英国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年2月末,根据各省陆续出台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规划新增装机容量合计已超50GW。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背景和指引下,未来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公司专注于在通信和能源两大领域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公司具备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全球化产业与营销网络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和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2021年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如下:
公司聚焦新一代通信产业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集成能力,充分发挥新一代绿色光纤预制棒自主技术及成本优势,持续提升通信网络业务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通信网络产品与运营服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展海洋通信、光模块、智慧城市、量子保密通信等领域业务,构筑形成通信产业从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及自主核心技术,打造集“产品-服务-运营”于一身的全产业链模式,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共同创造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公司聚力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与市场整合,持续加大特高压输电装备、直流输电装备、海上风电、储能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以高端核心产品和装备为龙头,以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和工程总包为两翼,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打造能源互联产业全价值链体系。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得益于国家海洋战略加速推进,公司紧抓海洋产业发展机遇,在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业务基础上,围绕海洋电力传输、海底网络通信与海洋装备工程三大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整合与创新,紧紧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机遇期,不断加强对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致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洋能源互联系统服务商与全球跨洋通信系统集成业务领导者。
公司坚持专注于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两大核心主业,始终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构建全价值链的业务发展体系。
在通信网络领域,公司通过光棒技术的研发升级、加大硅光模块开发与光模块市场推广、整合海洋板块、建设PEACE通信海缆运营项目等,进一步强化了在通信行业的产业布局和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量产版400GQSFP-DDDR4硅光模块,并稳步推进光模块产业化。同时,公司在优化整合海洋通信、海洋观测和智慧城市业务板块股权架构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了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CPE源峰、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三家战略投资者,以提升公司海洋通信、海洋观测、智慧城市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通信、海洋观测科技型企业,全面深化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
在能源互联领域,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整合与创新,构建起以高端核心产品和装备为龙头,以系统成套解决方案和工程总包为两翼,形成能源互联产业全价值链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紧抓全球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继续深度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着力海洋产业链平台构建,具备全球海上风电工程服务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大背景下,公司坚持全球化运营战略,“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不断完善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产业的全球营销网络建设及产业布局。近年来公司已在欧洲、南美、南亚、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地区进行通信网络和能源互联产业布局,产业覆盖五大洲。海外产业布局逐步完善,目前公司累计海外产业基地11个,全球化运营、市场竞争力及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报告期内,海外出口业务快速增长,重点高端产品成功实现对于意大利电力、马来西亚石油等客户的交付,同时,随着海外疫苗注射的普及,公司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持续拓展海外业务机会。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进IPD研发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研发全流程设计,以建立高效高质的研发组织和研发信息化平台。在5G光纤通信、量子保密通信、硅光模块、海洋超高压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工程与运营等领域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在拥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7个国家CNAS认可及省重点实验室、3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29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申报发明专利,截至报告期末,亨通累计发布各类标准429项,授权发明专利690项,国际专利38项。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获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荣誉称号。2021年,公司持续加大在光通信、海洋通信、海洋能源等板块的研发,研发投入190,772.5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16%,研发投入居行业前列。
报告期内,在通信网络领域,成功研发量产版400GQSFP-DDDR4硅光模块、板上光互联、800GQSFP-DD800DR8可插拔光模块。公司专利成功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公司在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上重磅推出光纤激光器用光纤解决方案,为高端智能制造赋能。大功率掺镱光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二等奖、5G与数据中心用高带宽低时延抗弯曲光纤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江苏省信息通信行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公司还参与了国家首批量子密码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亨通光电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的“光纤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此项评定的企业。
在海洋通信方面,公司超长距大容量深海海底光缆系统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第二届世界光子大会(AOPC2021)暨第七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一等奖,充分彰显在海洋通信领域的领先水平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能力。这是公司“海底光缆系统”在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之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亨通海洋和华海通信双双荣获国家“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公司发布全球首个32纤对海底通信中继器原型机和32纤对中继海底光缆,进一步树立了公司在海洋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行业进入Petabit级超大容量系统传输时代。报告期内,华海通信发布全球首个中继海缆系统18kV供电方案,引领海洋通信行业SDM技术变革。
在海洋观测方面,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海洋生态环境水下有缆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已获审核通过,待发布。公司独立承建的上海海洋环境监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筹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于2021年12月通过验收。
在能源互联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超柔矿物绝缘防火电缆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实现国际领先水平,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海底电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随着全球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海底电缆产品向深远海、高电压、经济性、国际化、综合工程服务发展,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和科研合作具备500kV交流海陆缆系统、±535kV直流海陆缆系统、330kV/220kV/66kV三芯大截面铜芯/铝芯海底电缆系统等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工程服务能力,同时具备500kV及以下交直流海缆软接头技术。
公司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的发展观,坚定“以卓越品质打造全球化品牌”的质量战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导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工具,实施基于“互联网+”的CIPO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客户定制化需求到设计研发策划再到生产制造过程管控,最终完成客户交付及满意度反馈的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需求精细化、设计研发定制化、过程管控智能化、客户交付信息化,实现从“客户到客户”的全价值链+全产业链串接的质量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品牌再获认可,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亨通光电”品牌飙升至第91位,较上年度提升43位,首次进入百强行列。公司以技术创新塑造“中国智造”品牌国际影响力,荣获中国质量协会颁发的2021年中国企业品牌创新成果奖。在《2021年全球线年全球海缆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单》的榜单中,亨通位列全球线缆、全球海缆双榜单前三强。
公司不断探索先进的国际化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形成了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管理体系,持续加强战略性人才队伍的规划建设,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及管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壮大新兴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核心人才队伍、以及高素质、高技能的匠人队伍。同时建立了人才领先战略和薪酬激励体系,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公司实行研发、营销、制造等多方位项目激励制度,广泛实施研发项目制,导入阿米巴管理模式,激发全员围绕价值创造的组织活力,通过多层次的绩效激励,将公司发展与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构建企业和员工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已完成两期员工持股奖励方案,奖励中高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骨干、海内外一线优秀市场人员及突出贡献人员;目前公司正在推进第三期员工持股奖励方案。
工信部网站显示,2021年,国内光缆线万公里,仍能保持稳步的增长。(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随着5G网络的建设及千兆光纤的升级,光纤光缆有望迎来新一轮需求。
此外,2022年2月,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大型项目协调东西部算力资源,共规划设立8个枢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标志着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东数西算”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具有长距离运输、数据中心密度提升、算力要求高的特点,有望推动数据中心和关联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传输质量,传输网设备、光纤光缆、光模块等电信网络环节有望迎来来增量需求。
2021年10月,中国移动普通光缆集采,成交均价64元/芯公里,同比提升50%。2022年1月,中国电信室外光缆集采平均价格,进一步提升至80元/芯公里,与2020年55元/芯公里的平均报价相比提高45.45%。两次集采价格持续上升反映光纤光缆行业经历近两年扩充产能、价格下滑压力后,中低端产能出清,行业供需格局逐步改善。
2021年三大运营商营收利润都实现了正增长。营收上,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是同比双位数增长,分别为10.4%和11.3%,中国联通增长为7.9%。2021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058亿元。其中,5G投资额达1849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5.6%,占比较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移动预计资本开支1852亿,同比0.9%;中国电信资本开支930亿,同比增长7.2%;中国联通资本开支将保持与收入增长相匹配;中国铁塔2022年预计资本开支300亿,同比增长19%,运营商资本开支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96万个,全年净增65万个。其中4G基站达590万个,5G基站为142.5万个,全年新建5G基站超65万个。(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以此计算,2025年国内5G基站目标数约为366.6万座,这意味着在近4年需要新建至少224万个基站以完成目标。
5G基站的接入、回传均需要用到光纤资源,光纤光缆是5G信息传输网络的重要基石。5G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带来了光纤的增量市场,将持续推动光纤市场的发展。此外,国内5G规模建设将采用独立组网的模式,亦将有利于光纤光缆行业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36亿户,全年净增5224万户。其中,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为3456万户,同比增长440%,比上年末净增2816万户,在本年净增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中占比已达53.91%,千兆光纤网络呈快速发展的趋势。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0万,五年复合增速超58%。
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2216亿GB,比上年增长33.9%。全年移动互联网月户均流量(DOU)达13.36GB/户-月,比上年增长29.2%;12月当月DOU达14.72GB/户,创历史新高。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125亿GB,比上年增长35.5%,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占比为95.9%。Statista的统计和预测结果显示,中国数据流量未来几年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到2025年的数据量将达到48.6ZB,存在明显增长空间。
2021年3月,工信部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持续扩容骨干传输网络,按需部署骨干网200/400Gbps超高速、超大容量传输系统,提升骨干传输网络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在新建干线中采用新型超低损耗光纤。
光纤光缆作为光通信网络的重要传输通道,其性能对网络质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下一代大容量高速率光传输系统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光纤光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欧盟、东南亚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网络化、数字化的需求高涨,纷纷推出扩大网络覆盖、提升网速的相关计划,加大网络投资力度。STL最新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FTTH渗透率仍较低,相比国内已经90%+的用户覆盖率仍有较大差距。
数据显示,欧洲需在2025年之前投入3000亿欧元,才可以实现5G全方案和固定基础设施千兆速度升级。东南亚如印尼也在推进数字化发展,提升光纤网络覆盖率,加大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此外,南美方面,巴西计划到2022年,将把拥有光纤网络的城镇数量提高至85%,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5%人口的目标。
东南亚、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网络连接需求高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与之相应地,光纤光缆需求有所增加。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光缆出口量从2019年79.8亿米上涨到2021年105.1亿米。根据ReportsandData的一份最新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光纤市场规模将达到111.8亿美元,在预测期间实现9.3%的收入复合年增长率。
根据DellOroGroup预测,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同比增长17%,预计前4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Meta和微软)的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超过200亿美元,头部云厂商资本开支将在2022年进入扩张周期。光模块作为光电信号转换设备,是元宇宙虚拟空间与服务器所在真实空间之间数据流量转换的核心硬件基础,有望从元宇宙建设的热潮中充分受益。LightCounting预测,光模块市场将从2020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26年的145亿美元。其中,400G/800G高速光模块的销量将占到60%。
从产业内部技术迭代周期看,硅光方案逐渐成熟,即将进入规模化商业阶段。硅光子技术架构下,光电传输器件具备产能与成本成反比的优势,有助于数据中心以更低能耗提高信息传输可靠性,拓展多元功能嵌入方式,满足未来超大体量数据传输需求。
LightCounting预计,2021-2026年硅光方案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0年硅光市场规模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6年硅光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美元,硅光市场份额有望从25%提升至50%以上。
中电联数据显示,我国电力消费规模逐年增长,全社会用电量由2011年的4.69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1的8.31万亿千瓦时。预计2022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7万亿千瓦时-8.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据《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0、206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占比需要分别达到35%、70%。
随着用电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将进一步拉动电网工程投资建设。国家电网预计,2022年全年电网投资总额为5012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规划电网建设投资额合计接近3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整体增加约3000亿元,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投资额持续保持稳步增长。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不断增加,特高压电网已成为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能源运输“主动脉”。“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围绕新能源大基地项目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线亿元,比“十三五”期间多了1000亿。其中,2022年计划开工“10交3直”共13条特高压线路,创历年开工数新高。特高压核准和建设进入加速阶段,迎来新一轮建设热潮。
相对于普通线缆,特种线缆具有技术含量高、使用条件较严格、附加值高等特点,具有更优越的特定性能。目前,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特种电缆。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为特种电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3年,我国特种电缆的销售收入将达到7000亿元左右。
随着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2050年碳减排目标后,各国能源转型进程有序推进,全球新能源确定性需求持续抬升。其中,海上风电覆盖面积广、资源禀赋好、输送成本低,发展潜力巨大。实际上,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海上风电二氧化碳排放更少,且只需要开发出1%的海上风能资源,就可以满足我们10%的电力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报告,如果希望把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1.5℃以内,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需要在2050年达到2,000GW,而现在的装机量还不到这一目标的2%。
根据全球风能委员会(GWEC)的数据,2021年,海上风能投资首次超过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全球海上风电在2021年实现了21.1GW的新增并网(为2020年的三倍多),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中国海上风电增量占全球的80%,英国、越南、丹麦分别位列第二、三、四位。
彭博新能源预测,到2035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达到400GW,和2021年55.5GW的装机相比增长超7倍,中国、英国、美国、德国、荷兰将位居前五。
世界各国相继确立海上风电远景目标,将海上风电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越南、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将从2022年开始稳步增长;美国将在2023年拥有首座并网的大规模商业化海上风场,预计在2030年前新增至少30GW海上风电;欧洲部分国家也将在政策驱动下实现稳步增长。
根据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前期已核准、2021年年底前全容量并网的海风项目才能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在政策驱动下,我国海上风电处于高速成长期。2011-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CAGR高达44.7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风电新增装机量。
中电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约26.39GW,同比增长193.2%,新增装机量16.9GW,增速高达452.3%。我国新增装机规模连续四年领跑全球,累计装机量首次超越英国跃居全球第一。
我国海岸线万千米,海上资源十分丰富,同时毗邻东南沿海用电负荷区,便于能源消纳,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十四五”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发展路线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同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将大力提升风电发电规模,有序发展海上风电。
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推进“双碳”目标达成背景下,海上风电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全国各沿海地区海上风电规划及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2021年6月,广东省印发《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800万千瓦,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平价并网;2021年9月,江苏省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明确2020-2025年规划装机容量909万千瓦;2021年11月,广西海上风电规划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全区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75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自治区管辖海域内全部4个场址共180万千瓦,力争2025年前全部建成并网,自治区管辖海域外择优开工,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并网120万千瓦以上;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预计到2025年底新增海上风电装机455万千瓦;《海南省海上风电项目招商(竞争性配置)方案》明确“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场址11个,总容量为1230万千瓦;山东省《2022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组织实施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总规模3500万千瓦。2021年漳州海上风电峰会期间,福建漳州市政府提出开发50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规划,预计最快2022年底前可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
根据沿海各省份海上风电相关政策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量超100GW,新增并网50GW以上,预计2020-2025期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68%,海上风电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此外,中国水规院风电处推进中国深远海海上规划,规划总体布局将围绕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共布局41个海上风电集群,总容量约290GW。
2021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18年底前核准并在2022-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分别享受1500、1000和500元/kW的建设补贴。2022年4月1日,山东省能源局表示对于2022-2024年建成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省财政分别给予800、500和300元/kW的建设补贴,补贴规模分别不超过2GW、34GW和1.6GW。
2021年11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浙江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修改稿)》,指出按照“逐步退坡鼓励先进”的原则逐年制定海上风电上网电价,实施财政、金融等支持,支持省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逐步实现平价上网。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预计浙江省有望出台海上风电电价地方补贴,将成为全国第三个实施海上风电地方补贴的省份。地方补贴政策的推出将进一步加快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根据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公开资料测算,海上风电项目成本构成中海底电缆占比10%左右,而海上风电施工工程占比在30%左右。随着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的逐年增加,势必会带动海底电缆及海上风电施工需求量的增长。当前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海底电缆招标正向“制造+敷设”整包模式转变,具备整包能力的海底电缆企业在中标项目过程中将更具竞争力。
据SubmarineTelecomsForum统计,全球99%的国际数据是经过海底光缆进行传输的。据TeleGeography统计,截止至2021年末,全球正在服役的海底光缆为436条,总长度超过130万公里。海底光缆是当代全球通信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从海底光缆发展历史看,海缆通信系统已有3次建设高潮。第一次为1999-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时期,第二次则为2009-2012期间,数据中心开始成为驱动国际海缆通信网络建设的最大驱动力,第三次为2017-2018年,全球数据中心在该时期高速扩张。从部署的海底通信系统看,据统计,全球40%的海底光缆是2000年前后建设的,考虑到海底光缆生命周期大概25年,40%的系统或海底光缆已经逐步进入了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需要升级换代。未来几年,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
另一方面,与未来国际流量发展预期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底光缆建设目前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根据SubmarineCableMap显示,各国连接海底光缆数量(条)如下:
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国际海缆建设,增设国际海缆登陆站,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等方向海缆资源,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海缆建设项目,国际海缆布局进一步优化,海缆通达能力大幅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缆施工和维修力量。此举有望推动国内海光缆产业进一步发展。
海底观测产业链主要包括岸基站、接驳盒、垂直观测仪器平台、各式传感器、水下机器人、移动观测平台以及将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海底线缆。通过建设海洋观测系统,监测获取海洋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分析模拟,是探索海洋、掌握海域信息最基本的手段。我国大陆海岸线万公里,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超300万平方公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洋资源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海底观测网作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权益、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前提,是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海洋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薄弱,海洋信息体系还没成形,自主研发的海洋观测和开发的核心装备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早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就将海底观测网的建设放在16项优先安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首项。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海底科学观测网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1年,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纷纷出台《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均提到支持海洋观测网产业发展,我国海洋观测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若对标美国在海洋观探测领域的投资进行测算,我国海洋观探测领域市场规模预计约为每年201.68亿元。
公司围绕“全球运营、创新驱动、人才领先、业务变革”的四大战略,聚焦主业,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加大研发投入,沿着“产业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发展思路实现公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和能源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2022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公司将紧跟国家“十四五”规划,围绕海洋强国、新基建、新能源(包括储能)等发展战略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继续秉承“技术领先、成本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发展理念,聚焦通信与能源产业战略发展规划,把握信息互联、能源互联、万物互联带来的机遇,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力争成为全球通信网络与能源互联领域领军企业,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在同舟共济、命运与共、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发展双赢的文化氛围中,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
2022年我们将继续把产业稳健发展放在最突出位置,做强、做优。做强就是要做到行业“单项冠军”,培育行业独角兽企业;做优即坚持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战略引领下,新一轮信息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5G网络作为“新基建”的关键,已开始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新一轮变革。数据中心快速增长,东数西算,叠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流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及业务的不断涌现,光通信行业前景长期乐观。
2022年,公司将继续积极布局通信网络产业,扩大5G通信核心产品的产能,进一步发挥“技术领先、成本领先、质量领先、服务领先”优势,牢牢把握国内及海外5G巨大的市场,提升通信传输产品、通信工程总包与运营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夯实主业的行业领先优势。在做好现有5G生态链基础上,把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公司将持续关注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高端产品研发和市场成果转化。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背景下,公司将继续聚焦光通信领域创新创造,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对东西部海量数据603138)传输、基于信息保密与网络安全的高速、低时延、高可靠、低能耗大数据中心集群与光网信息通道的规划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进5G新一代网络技术、量子保密技术、全光芯片技术、网络安全等最先进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应用。
海外宽带市场正在普及过程中。为加强基础网络建设,东南亚、南亚、中东、南美及非洲等地区的相关国家和主流运营商纷纷加快网络建设与升级,光纤光缆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公司也将继续把握住海外光纤市场这个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我国双碳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清洁能源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洁能源的刚性需求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长期存在。
在海洋能源方面,公司持续中标国内外海上风电项目,不断提升海上风电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整体实力。面对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的运营需求,公司已形成了从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到工程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紧抓深远海海上风电风场发展机遇,以海底电缆业务为基础,持续加大工程能力建设,拟投资建造新一代深远海大型风机安装船,布局发展海洋油气、运维等业务,推动总包、专业分包的发展思路,形成总包为主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同时公司将通过能力提升、区域布局,建立区域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力。公司的海底电缆生产基地位于苏州常熟的亨通国际海洋产业园;产业园毗邻长江,拥有码头资源,交通便利。目前,公司已在江苏射阳布局新的海底电缆生产基地,2022年,公司将加快推进射阳基地建设。一期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实现投产。
在智能电网方面,公司将重点培育单项冠军产品,继续全面展开与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等各大输配电、发电能源商在综合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巩固现有主营业务市场份额,加大特种导线、配网智能终端、绿色建筑供电智能预警整体解决方案等市场的开拓;做好新能源、轨道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市场开发。
目前,全球海底光缆通信网络建设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期,新的海底光缆建设高峰即将到来。同时,在全球5G热潮以及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的促使下,国际带宽时长需求增长迅猛,国际海底光缆市场即将迎来“Petabit海缆时代”。另一方面,与未来国际流量发展预期和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际海底光缆发展仍显不足。中国海底光缆建设情况无法与蓬勃发展的数据通信行业相匹配,未来仍有较大开拓空间。因此,海底光缆迎来国际国内双重机遇。公司将继续围绕“海洋强国”建设的发展战略,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机遇期,持续加大对海洋通信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2022年,公司将继续聚焦海洋通信、海洋工程、海洋观测网与海洋通信运营。
(1)2022年,公司将继续完善优化对海洋通信、海洋观测板块的资产整合,加强产业内各公司之间的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寻求与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2)报告期内,华海通信已启动投资建造大型国际海洋通信海缆施工船;亨通海洋加大海洋装备、水下特缆及附件的扩能,规划高端制造产业化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2022年,公司将全力推动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海底光缆产业链及生态圈。
(3)2022年,公司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海缆通信系统运营项目的承建,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公司在全球海洋通信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由公司独立建设的PEACE跨洋海缆通信系统中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埃及-法国两段预计将于2022年年中投入运营;同时公司计划延伸建设新加坡段,以提升现有网络资源价值,充分拓展客户资源,为后续持续耕耘国际海底光缆运营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2021年以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公司将继续坚持“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既定战略,深入调研海外客户需求,配置资源,推进海外市场的产品研发,提升海外营销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巩固全球行业地位,推动海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我们要继续把握全球能源转型及经济复兴的利好机会,持续推进本地化能力建设,加快实现公司的国际化目标。
公司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通信与能源领域,主要客户是电信运营商、国家电网等大型国有企业,上述客户的投资需求构成了公司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的5G建设、东数西算、特高压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海上风电建设等产业政策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构成了良好的产业环境,但受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国家关于通信与电力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政策出现调整、5G建设进度未达预期、海上风电政策调整导致投资放缓、建设未达预期等,则将影响相关行业建设的正常需求,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公司将及时掌握行业信息和政策调整趋势,把握好投资和产品预研方向,通过持续加强科研投入,强化核心人才梯队的培养,凭借先进的技术积累,不断开拓新的产品应用与新业务增长点,以此抵御行业政策与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公司近年来进一步加快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步伐,分别在东南亚、非洲、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进行了产业布局。但海外疫情常态化、国际运输费用高企、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贸易保护性措施不断出台,复杂的国际形势可能会增加公司海外投资与经营的风险。
公司通过建立完整的合规管理体系来预先识别并遵从业务所在区域贸易、税务、法律等政策规定,确保合规合法经营;并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分析和应对国别风险,对评估风险较高的区域的具体业务通过购买必要的保险等途径以规避可能的损失风险。公司加强对疫情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分析预判并做出相应措施,保护好员工安全,积极应对海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大战略客户开发,降低不可抗力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近几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同时,公司通过海外并购以及新建产业基地,以不同货币计价的海外资产也在逐步增长,因此当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时,汇兑损益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公司能源产业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铜、铝等大宗商品。铜、铝作为基础性原材料,价格波动比较大,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潜在风险。
公司充分利用期货、期权等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减少因原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产品成本波动,保证产品毛利的相对稳定;公司开展铜、铝等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虽可以规避大部分铜、铝价格变动的风险,但铜、铝价格若波动剧烈,仍可能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