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已经三次视察合肥,这是对合肥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合肥的期望和鞭策。
为什么如此关注合肥?我的答案很简单,在伟大复兴的攻坚战中,合肥可以说是最能打的城市。
我们用事实说话。合肥最近这三十年发展非常快,GDP从1994年的全国第96名,杀入到2021年的全国第19名,这个进步幅度在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有人解释这一现象,说合肥每次重要关头都赌对了。但这样的分析还是流于表面,毕竟还有一句话——久赌必输。都赌对,除非是个老千。
合肥不但不是老千,更像是个傻傻的一根筋。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知道科学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但大家可能不太注意,科研那是要烧钱的。
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那烧起钱来简直是无底洞,几乎看不到什么回头钱,也不直接创造GDP,更不会出政绩,实话实说大部分地方搞这些的积极性不太大。
比如可控核聚变,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东西,这项技术一旦突破,就等于为人类完全解决了能源问题。谁能率先掌握这项技术,谁就能实现对他国的降维打击。
但问题在于太难了,能不能成真拿不准。一百年前科学家说,距离应用还得五十年;一百年过去了,科学家依然说还得五十年。
不研究肯定不行,但目前阶段的研究就等于纯烧钱。2019年9月,聚变堆主机研究设施获批,不到两年时间合肥就砸进去15.2亿元。
大家都喜欢的那种“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可核聚变这种基础科学项目恰恰相反,可以说是投资大、见效慢。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搞基础研究是不行的。
基础科学研究,就等于播洒科技树和人才的种子,有的发芽有的不发芽,有的在别处发芽,让别的地方摘桃子。但你不播种,肯定就没有收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不搞基础研究,我们就离科技前沿越来越远。时间长了,甚至别人做的东西我们看都看不懂了,也将面临别人的降维打击。
合肥这么多年一直在勤勤恳恳地播种,也就是支持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虽然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有国家层面的经费,但地方上也要出很多配套资金的,甚至要出大头。
当然,合肥也不光搞基础研究,也搞应用研究、产业引导,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合肥对于高科技人才和企业,要政策给政策,要资金给资金,甚至政府还当推销员拉订单。
自2018年起,合肥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2023年已培育高成长企业群体1391家,其中独角兽企业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8家。
2023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支出24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4%。这什么概念?这个比例比全国中等水准,高出了近14个百分点,在全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除了真金白银的直接投入,地方上还有很多隐性投入,比如土地划拨、地铁等配套公共设施。2017年合肥市为了支持中科大,在高新区给了3000亩地。
这把高新区心疼得不得了,因为高新区的土地本来已经很紧张了,周边土地价格差不多都2000万一亩,3000亩差不多价值600亿。
虽然基础科学研究、大科学装置项目“投资大、见效慢”,但长时间的坚持,效果很惊人。正所谓,做难事必有所得。
一方面,合肥成了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一旦技术实现突破,那获得的优势也是巨大的,进而为合肥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力量。
除了高科技,合肥的腾飞还有产业支撑。但产业不是赌来的,而是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换来的。真心实意地改善营商环境,真心实意地搞招商引资,真金白银地扶持企业,真金白银地改善民生。
比如科大讯飞,1999年6月成立(前身叫硅谷天音),但到了当年10月资金就出现了问题,刘庆峰四处化缘未果,企业面临倒闭。
合肥为了保住这根科创企业的苗子,拿出了真金白银施以援手:合肥市三家本土国有企业合肥永信、合肥美菱、安徽信托投资分别出资1020万,购买其17%的股份。
有了这3000多万,讯飞渡过了难关。现如今的科大讯飞,已是市值1061亿、在职员工过万、年缴税超十亿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
说说营商环境。对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很多企业不是被市场淘汰掉的,而是被拖死的,被审批手续的低效率拖死,或者被讨不回来的债给拖死的。
2005年合肥决策层进而提出,要对行政审批制度动一次大手术,“要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
营商环境需要解放思想,也需要改善硬件。合肥先是进行了大拆违,接着大搞基建,疯狂修各种路。发改委不让修地铁,我们就换个名字——轨道交通,叫啥无所谓,给修就行。
为了降低给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内陆城市的合肥,竟然弄出了个合肥港,合肥制造能够最终靠水运走向全世界。
将来合肥的水运能力还得极大的提升,因为江淮运河2023年又开通了。现在的合肥,沿着巢湖西进或南下,都能轻松实现通江达海。
营商环境改善之后,下一步就是招商引资。合肥的招商工作有多夸张?领导干部领衔,组建了2000多人的招商队伍,走上了招商第一线,各招商小组之间有分工也有竞争。
合肥的招商引资,是有的放矢。首先确立了白色家电产业,因为这个产业合肥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合肥招商,不仅招一线品牌,还找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的企业。
就这样,合肥仅仅用时五年,就一跃成为全国家电第一城(家电产业基地),产量是十年前的十倍。2010年合肥家电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5年家电产值突破2000亿元。
战斗力很强,除了党的领导之外,还格外的注意总结反思,特别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合肥的招商也是如此,虽然说家电产业都集齐了,但还有一个痛点——电视机屏幕。
2003~2009年,这让新晋的家电之都耿耿于怀。全球的液晶显示器,基本上被韩日和中国台湾的厂商包揽,导致液晶面板占一台彩电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一半以上。
困顿之中,合肥把目光投向了本土企业——京东方。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京东方大面积亏损,且技术不是很先进,业界也普遍不太看好。
京东方最想在财力雄厚的深圳建一条6代线,但深圳却不太看好京东方,因为日本夏普有意在深圳建一条7.5代线。京东方又转向了上海,结果又被夏普给搅黄了。
这时合肥抛来了橄榄枝。合肥看好京东方,是因为合肥已经是家电之都,且坚信液晶显示国产化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未来高科技产业的重点领域。
为了引进京东方,合肥作出承诺,深圳给京东方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合肥也跟着提供多少,合肥愿意为这一个项目拿出100亿元。
2008年9月,京东方项目协议签约。根据协议,双方一同投资175亿,其中合肥市政府出资60亿元,双方通过长期资金市场或战略投资者共同融资30亿元,其余85亿由合肥市政府担保从银行贷款。
除此之外,合肥市政府还需为京东方在土地价格、能源供应、地块配套条件和贷款贴息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总之,六代线亿元以上,超过当年合肥财政收入的一半。
京东方六代线的投产,打破了我国液晶面板依赖进口的局面。自此京东方在合肥扎根,又陆续在合肥投资建设了8.5代线代线。
合肥也从京东方开始,走出了一条壮阔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之路,配套产业也陆续招了进来,比如乐凯光学膜、彩虹蓝光LED、海润光伏电池、液晶玻璃基板、鑫昊PDP、彩虹玻璃基板等。
另一个新型国产显示巨头维信诺也在合肥扎根。维信诺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智能手机、穿戴设备、汽车显示以及其他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中,已批量供货荣耀、小米、OPPO、vivo等头部厂商高端旗舰机型。
合肥有多敢干?今年5月28日下午,维信诺与合肥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力推动维信诺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生产运营。
根据合作备忘录,这一个项目总投资550亿,设计产能每月3.2万片玻璃基板(尺寸为2290 mm×2620 mm)。运营这一个项目的公司叫合肥国显,合肥市政府占股80%。
表面上是合肥市政府控股,是因为前期风险大,合肥市政府冲在前头,为企业遮风挡雨。随着项目的推进,后期资金的注入,合肥市政府会逐渐退出。
京东方和维信诺的市场占有率,一个世界第一,一个世界第三。合肥逆势投资显示产业,解决了我们芯片被卡脖子的问题,也带动了本地经济的腾飞。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挑难事必有所为。伟大复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个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大平台。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必将青史留名。
尝到引进产业、发展产业的甜头之后,合肥的胃口慢慢的变大,胆子越来越肥,在2013年合肥又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难啃硬骨头——集成电路产业。观察了三年之后,2016年锁定了内存芯片。
2016年全球的内存芯片产业,被韩美三巨头把持:美国的镁光、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国内完全是空白,更缺少有关技术人才,人家要卡我们脖子,我们分分钟翻白眼。
只要韩国工厂一发生火灾,我们这边内存芯片价格就应声暴涨,你说气人不。2017年我们萨德,结果人家内存一年内涨了三倍,我们的全都作废。
2016我国存储芯片进口额已高达近680亿美元,2017年进口额886亿美元。这更刺激了合肥搞内存产业的决心。
合肥布局内存芯片没多久,贸易战就打响了。在贸易战最困难的阶段,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什么福建晋华被KO、华为遭遇史诗级的制裁,武汉弘芯烂尾……
在形势最糟糕的时候,2019年下半年,合肥传来捷报,解决了DRAM芯片卡脖子的问题。这一条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上下,提振了国内市场的信心。
随后,合肥乘胜追击追加投入,继续扩大战果。说一千道一万卡脖子技术的难度,也是军功章的含金量。这么一搞,韩国开始瑟瑟发抖,甚至开始派间谍渗透。
现在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不仅能生产DRAM内存颗粒,还拥有全球第九大代工厂——晶合集成。不久前的消息,晶合集成攻克了28纳米逻辑芯片。
合肥的招商引资有个特点,总是逆势出手、雪中送炭。2020年,一家国内优秀的摄像头厂商——欧菲光惨遭KO,被苹果踢出供应链,企业面临极大困难。
这时合肥又来送温暖了,二线个亿,还给地给厂房,把落难的欧菲光请到了合肥。当时把外界吓了一跳,觉得合肥是不是吃错了药了,这也太冒险了。
合肥不这么看,合肥看重的是欧菲光的技术和人才,欧菲光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依然是打破西方垄断的国产扛把子。欧菲光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技术在,人才在,迟早能杀出一片天地。
欧菲光现在可以说是容光焕发、气势如虹,成为华为折叠屏最大的光模块供应商,市值逼近500亿。
引进蔚来汽车,也是合肥雪中送炭的案例。2019年,蔚来汽车一直面临着巨额的亏损、销售量下降、融资困难等难题,再没有人注资必死无疑。
这时合肥又逆势操作、雪中送炭,出资 70 亿元,持有蔚来中国24.1%股份,蔚来将总部迁移至合肥。蔚来的股价从2.11美元一下子飙到了57.2美元。
这个投资也饱受争议,因为蔚来亏损太严重,且蔚来的换电模式还有待商榷。但合肥不这么看,合肥看重的是整个城市的汽车产业链布局,此外还能奶江淮一口。
合肥布局从来都是组合拳。蔚来中国的投资落地后,合肥相继与大众汽车安徽新能源汽车项目合作、新安徽佳通工业园项目和康宁汽车内饰玻璃二期项目签约,再后来又签了比亚迪。
截至今年的10月21日,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远超去年全年74.6万辆。今年1月至9月,合肥全市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总投资达1315亿元。
2024年,合肥又把目光瞄向了浩瀚的天空,开始培育空天技术产业,涵养“空天系”产业生态,系统推进“商业航天—深空探测—低空经济—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创新迭代。
前文说了,中国搞量子的多多少少跟合肥都有点关系。二十年来,中科大的量子研究走在全球前列,也培养了大量量子领域的人才。合肥也正在利用这一优势,对量子产业做全面部署。
这次在合肥考察,继续强调科学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学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合肥展现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各地前三季度的GDP陆续出炉,合肥再次惊艳,升至全国第17位。
合肥必将牢记的殷殷嘱托,必将继续朝着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新兴起的产业聚集地的目标前进,力争为中国式现代化当主力、打先锋。
合肥的GDP的含金量那可不是有些沿海省市的GDP可比的,和山东差不多,但比山东更有科技含量和发展前途。沿海省市有的比较虚,得益于世界经济大环境,目前情况下,已显疲态。合肥的快速的提升,目标和国家的大战略合轨,甚至是国家战略目标的体现,安徽人民有福了。